民族团结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工作 > 民族团结

长治市潞州区“三四四”机制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1-11-30
  • 点击量:
  • 来源:潞州区委统战部
  • 【字体:

长治市潞州区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县区,共有26个少数民族群众,人口2.4万人,其中回族群众2.2万人,大多聚居于西街街道等处。近年来,该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三四四”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个层面”抓基层组织建设

广泛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合力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抓好党组织建设、青年骨干培育、社团组织发展“三个层面”,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党组织建设,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锋队”。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压实主体责任,把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制度,以巡回宣讲、会议学习、交流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各族党员认真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专题大学习、大研讨,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党员干部队伍,成为团结各族群众奋斗新征程的“先锋队”。

培树青年骨干,涵养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生力军”。推进“党建+统战”“党员带团员”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作用,持续引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选拔少数民族优秀党员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小区党支部书记,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服务各族群众。同时,将培育少数民族进步青年列入重要工作,加大吸收少数民族进步青年入党入团力度,把更多拥护党的领导的有志青年紧密团结在党旗下,民族团结进步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意志。

孵化社团组织,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辐射力”。注重在各族群众中发掘人才、孵化社团、引导实践, 民族团结健身协会、裙舞飞扬文体协会等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纷纷涌现,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弘扬正能量,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挥积极作用。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民族趣味运动会、民族文化展、民族书画展等系列活动,每年定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和知识竞赛等,让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落地生根。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不断深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四项工程”促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力实施“四项工程”,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发展,实施民族经济转型升级工程。大力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推动民族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扶持山西中德投资集团、长治恒超汽运、长治广泰医药集团、南洋大药房、长治橡胶公司等50余家民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民族经济商贸、餐饮、物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太行药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多元并举、蓬勃发展”的民族经济格局,为民族经济发展积蓄新生力量,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

关注民生,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区暖心工程。将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改善纳入全区城市建设工作大盘子。将多年以来西街街道散居民户冬季采暖问题,纳入市区集中供热改造整体规划予以解决,投入9300余万元新建供热站5个、扩容供热站6个,全力推进西街散居民区集中供热改造。届时每户每年可以节省取暖费约5000元,切实减轻各族群众经济负担。

优化环境,实施老旧小区品质提升工程。以全市推进城市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契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整治、违建拆除、架空管线治理、路面硬化及修复、市场建设及占道经营、立面改造等工程,排查和拆除危房、地道、老化电线、残垣断壁等安全隐患,规划建设口袋公园、回族风情小吃街,解决聚居区设施老旧、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全面提升少数民族聚居区环境品质。

着力传承,实施红色教育工程。抓住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契机,推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社会团体,组织开展清明扫墓、包粽子、手工制作月饼等活动,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校园开展“国旗下的党史故事”、“老革命讲故事”、红色传统图文展等青少年党史学习系列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四点切入”下足“绣花”功夫

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四点切入”,以“绣花针”的功夫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区治理,构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共同家园。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广范围调动统战成员服务民族团结。积极推进“社区党委、小区支部、居民党员”工作格局,把法治、德治、自治融合到基层治理当中,进一步让社会更和谐、家园更平安。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律师团队下沉到各个社区,实现了“一社区一顾问”,坚持每周到社区服务,居民们得到了家门口的免费法律服务。每当居民有了邻里纠纷,代表人士主动当起“说理人”,处理了一件件群众身边的难事、愁事,很好地发挥了“调解员”作用。

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小巷,高标准培树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引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参府社区北营二巷等处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小巷”,广泛调动小巷党员群众积极性,建起党支部、推选领路人,开设“庭院讲习社”宣传党的政策,打造“红色记忆”文化墙传承党史精神,协商“小巷文明公约”规范居民言行,开办了“小林说事议事厅”、“小巷管家室”促进邻里和谐,组织“老邻里文娱会”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处处辐射出民族团结的强大感召力。

探索“三个三”工作机制,高质量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全省率先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必清、三必谈、三必帮”工作机制,在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就业等服务,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尊法守法、安居乐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建立“民族慈善超市”,大力度兜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统战部门牵头联系、街道统筹协调,募集社会资金,面向各族特困群众,每季度定期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辖区内少数民族企业家及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保障了慈善超市资金源,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