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山西统战红色经典

太原市归国华侨红色历史

  • 时间:2021-06-17
  • 点击量:
  • 来源:太原市委统战部
  • 【字体:

  

  太原市归国华侨当中有三名南洋机工老战士,分别为苏荣禄、蔡明训、谢宾元,目前均已去世。

  一、南侨机工苏荣禄事迹

  1925年,苏荣禄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2岁时被婶母带到新加坡,投靠在《星洲日报》当编辑的叔父。1933年,他随叔父一家回国,在广州劳工学校念书。1937年,由叔父带往昆明,经人介绍进入“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简称“西南运输处”)。

  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几乎所有港口被日本封锁,而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也被迫中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但司机却极为紧缺。以南洋侨领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向全体华侨发出紧急通告,征集汽车机修人员及司机回国服务。苏荣禄便在那时开始,为抗战运输军备物资。

  1940年3月,“西南运输处”组织“华侨运输先锋第一大队”,苏荣禄被调到先锋队担任保养汽车的徒工,后进入运输人员训练所学习驾驶。结业后,他独立驾驶汽车运输汽油、炮弹等军用物资,奔波于云南、湖南、贵州、广西等地。

  因滇缅公路沿途高山、深谷、悬崖、峭壁、陡坡和急弯不计其数,还时常遭遇日军飞机袭击,驾车十分危险。奔走于滇缅公路之上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有1800多人长眠于滇缅沿线。

  抗战胜利后,苏荣禄辗转进入了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府邸,当了家庭司机。因不愿卷入内战,1948年,他跑回广州,与叔父一家团聚,1949年赴香港工作,1955年返回广州。1956年,为支援内地建设,他到山西从事运输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

  2015年3月31日,苏荣禄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6年3月14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家中辞世,享年91周岁。

   二、 南侨机工蔡明训事迹

  2015年3月9日,祖籍广东揭西、从马来西亚士乃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蔡明训,因呼吸衰竭在太原辞世,享年98岁。中国新闻社和中央电视台对南侨机工蔡明训的革命事迹和去世消息,均做了专题报道。包括蔡明训在内的南侨机工这个特殊的抗战群体,也被世人进一步认识了解,获得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崇高的评价。

  受表哥黄国光影响投奔延安

  蔡明训的表哥黄国光当时也定居马来西亚士乃,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未等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公开招募,国光就于1938年9月底,和12名爱国的华侨青年组成“士乃华侨司机回国服务团”,经新加坡启程回国参加抗战,于1938年10月下旬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负责人谭政、交际处主任金城及其他工作人员盛情欢迎,并同他们合影留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体会,黄国光写信告诉担任汽车司机的表弟蔡明训:“延安是真正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人人都在为抗日救亡而学习、工作和战斗”;又说:“延安是最平等最光明的地方,人人都有工作干,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没有压迫和剥削。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在延安……”

  心系祖国安危的蔡明训,本来就有回国参战的念头。看了黄国光的信,心想:“这不正是我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吗!”于是,毅然放弃在士乃收入不菲的工作,报名参加士乃第二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于1939年2月13日启程回国。这批共有15人,带了14辆汽车,最后只有蔡明训和团友黄文观两个人驾驶美国制造的福特牌卡车投奔到延安。

  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绝大部分是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接收,编入国军运输兵序列,经集训后派往滇缅公路服务;而投奔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人是很少的。这是因为当时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就是应“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的要求而招募和派遣华侨机工回国的。当时,无论是加入“国军”或投奔“共军”,都是为了抗日这个共同目标,一样的出生入死。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蔡明训和黄国光从中央党校结业以后,都留在陕北从事财政、税务工作。蔡明训当过收费员、“卡长”、稽查队长。

  解放战争打响以后,精通驾驶技术的蔡明训根据工作需要,告别地方,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他随部队转战于华北和东北,参加过许多战役。虽没有上前沿阵地与敌人拼刺刀,但日夜驾驶汽车为部队运送弹药及其他物资,也冒着很大的危险,可说是出生入死。

  自从抗战开始,蔡明训就与老家失去了联系。家里人以为他不在人世了,逢年过节祭奠先人时连他一块祭奠。后来,黄国光回老家探亲,介绍了蔡明训的一些情况,母亲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还活着,高兴之余却不知道该怎样和他联系。蔡明训在华北军区后勤部服役时,有一次出差到广州购买汽车器材。经领导批准,请假2天(包括往返行程)回揭西河婆探亲。当时父亲已经客死印度,母亲已六七十岁,还挑着担子在田里劳动。母子相见,激动万分,有说不完的话。但他实在没法多逗留一些时间,只给母亲留下了5元钱,一碗水没喝完,便匆匆忙忙离家归队了。

  蔡明训从马来西亚士乃回国以后,经历了两次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后又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地方工作30年直至离休。每年做鉴定时,对他的评语几乎都是这样8个字:“任劳任怨,两袖清风。”他说:“有这八个字,我就心满意足了!”

  三、谢宾元事迹

  谢宾元祖籍广东三水,1918年出生。原来是新加坡一家机械厂技术精湛的机工。他和弟弟月薪都达90叻(lè)币,供养老母亲,一家3口生活达到当地的中等水平。“九·一八事变”以后,海外华侨掀起抗日热潮。谢宾元积极参加共产国际外围组织举行的进步活动,1937年初加入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团,不久正式转为马来亚共产党员。1939年5月,早就立志“一有机会,报效中华”的谢宾元,响应“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号召,背着家人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返回祖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离开新加坡前,他委托好友给弟弟捎话:“我救国,你养家。”

  作为一名马共党员,谢宾元来到中国后,走上了一条与其他南侨机工不同的道路——投奔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延安,迅速与中共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41年1月,有着娴熟机械技术的谢宾元,服从抗战大局的需要,放弃留在延安工作的要求,带病坚持步行10余天,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从事兵工厂工作。他一到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便亲自到他住的窑洞来看望。面临十分艰苦的环境和生活条件,谢宾元在吃、住、行各个方面非常不习惯。他一直咬牙坚持,从不叫一声苦,不搞一点特殊。

  为了对付敌人的频频“扫荡”,谢宾元和同志们还摸索、掌握了一套神速的机动战术:能够在一小时之内,把一座千人兵工厂的设备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起来。使进剿的鬼子一次次扑空,失败而归。1942年5月下旬,日军出动数万人对我大举进攻,妄图利用“铁壁合围”战术,围歼我集团军总部、军工部、北方局机关、抗大分校和129师主力。战斗异常残酷、艰苦,我方伤亡重大。在枪林弹雨中,谢宾元3次落入敌人的包围圈又3次突围。有一次,他被日寇团团包围无路可跑,只得冒死跳下悬崖滚动下山,凭机智敏捷保住了性命。

  谢宾元所在的梁沟兵工厂,缺乏砂轮机,要修复被磨损的车刀十分麻烦。谢宾元动脑筋,摸索到一套土办法:先把磨损的车刀加热,趁车刀发红变软时迅速用挫刀挫磨,然后在用油石加工。就这样,他和战友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用简陋的设备,为前方生产了一批批性能良好的武器。1944年9月,谢宾元调到垴子沟兵工厂工作。经过20天的奋战,他就研制成功这个工厂的第一门50炮。1945年4月,左权县西安村弹药厂由于工具问题,生产的子弹质量过不了关,上级特意调他去领导大家攻关。他一到任,便发挥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优势,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试验,终于解决了工具问题。接着,又和同志们一起钻研,最后攻克了子弹质量关。由于几天几夜没休息,他劳累过度,曾经昏倒过几次。从此,这个厂开始生产大批高质量的子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杀敌。谢宾元因而荣获了“刘伯承工厂运动”一等功。

  谢宾元不仅是生产的尖兵,还是团结的模范。平时他热心帮助同志,经常替大家排忧解难。工友们有什么心里话,也会首先向谢师傅倾诉;有什么困难,也会求他帮忙。有一位四川籍的兵工,因为没掌握热处理技术,生产出来的枪筒经常报废。当时兵工厂的钢材原料,都是抗日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十分宝贵。看见枪筒报废,大家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谢宾元没有简单粗暴地批评这位兵工,而是热情耐心地帮助他,用形象化的比喻,把技术要领一遍又一遍传授给他。在谢宾元循循善诱的开导下,这位四川籍兵工终于掌握了热处理技术,生产出合格产品。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谢宾元始终没有离开军工岗位。1950年4月,谢宾元奉组织调动,到山西筹建太原重型机械厂,从此,他再没有离开三晋大地。2000年1月13日,谢宾元在太原病逝,享年82岁。 

  谢宾元同志在自己数十年战斗生涯里,有一件大事特别使他感到无限欣慰:回国参加革命后,经过履行一定手续之后,他由马共党员正式转为中共党员,党龄从1937年初参加马来亚共产党之日算起,享受老红军的待遇。他常说:“自从我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以后,我就下定决心永远跟党走了!”

党史学习教育